iT邦幫忙

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

DAY 16
0
Google Developers Machine Learning

Google machine learning 學習筆記系列 第 16

【Day 16】 Google ML - Lesson 2 - 監督式學習(Supervised Learning)中兩大問題 - Regression & Classification(回歸與分類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言

今天我們繼續新課程 Launching into Machine Learning 的第二章~

這幾天的文章會是一系列的,會需要一起看才比較能看懂整個ML模型的輪廓,
然而因為一天能寫的內容量有限,所以我會在前言部分稍微說明我寫到哪。

複習一下ML的整個訓練過程

因為ML模型的訓練階段章節內容會分很多部分,我們要先確認好自己在哪個階段,
以免吸收新內容卻不知道用在內容的什麼地方。

★ML的整個「訓練過程」:這裡以監督式學習(Supervised Learning)為例

階段 要做的事情 簡介
(訓練前) 決定資料集與分析資料 你想要預測的是什麼資料? 這邊需要先知道 examplelabelfeatures的概念。介紹可參考:【Day 15】,而我們這次作為範例的訓練資料集介紹在【Day 19】
(訓練前) 決定問題種類 依據資料,會知道是什麼類型的問題。regression problem(回歸問題)? classification problem(分類問題)? 此處可參考:【Day 16】、與進階內容:【Day 17】
(訓練前) 決定ML模型(ML models) 依據問題的種類,會知道需要使用什麼對應的ML模型。回歸模型(Regression model)? 分類模型(Classification model)? 此處可參考:【Day 18】神經網路(neural network)? 簡介於:【Day 25】
(模型裡面的參數) ML模型裡面的參數(parameters)超參數(hyper-parameters) 此處可參考:【Day 18】
(訓練中) 調整模型 評估當前模型好壞 損失函數(Loss Functions):使用損失函數評估目前模型的好與壞。以MSE(Mean Squared Error), RMSE(Root Mean Squared Error), 交叉熵(Cross Entropy)為例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0】
(訓練中) 調整模型 修正模型參數 梯度下降法 (Gradient Descent)為例:決定模型中參數的修正「方向」與「步長(step size)」此處可參考:【Day 21】
(訓練中) 調整腳步 調整學習腳步 透過學習速率(learning rate)來調整ML模型訓練的步長(step size),調整學習腳步。(此參數在訓練前設定,為hyper-parameter)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2】
(訓練中) 加快訓練 取樣與分堆 設定batch size,透過batch從訓練目標中取樣,來加快ML模型訓練的速度。(此參數在訓練前設定,為hyper-parameter)。與迭代(iteration),epoch介紹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3】
(訓練中) 加快訓練 檢查loss的頻率 調整「檢查loss的頻率」,依據時間(Time-based)步驟(Step-based)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3】
(訓練中) 完成訓練 (loop) -> 完成 重覆過程(評估當前模型好壞 -> 修正模型參數),直到能通過「驗證資料集(Validation)」的驗證即可結束訓練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7】
(訓練後) 訓練結果可能問題 「不適當的最小loss?」 此處可參考:【Day 28】
(訓練後) 訓練結果可能問題 欠擬合(underfitting)?過度擬合(overfitting)? 此處可參考:【Day 26】
(訓練後) 評估 - 性能指標 性能指標(performance metrics):以混淆矩陣(confusion matrix)分析,包含「Accuracy」、「Precision」、「Recall」三種評估指標。簡介於:【Day 28】、詳細介紹於:【Day 29】
(訓練後) 評估 - 新資料適用性 泛化(Generalization):對於新資料、沒看過的資料的模型適用性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6】
(訓練後) 評估 - 模型測試 使用「獨立測試資料集(Test)」測試? 使用交叉驗證(cross-validation)(又稱bootstrapping)測試? 此處可參考:【Day 27】
(資料分堆的方式) (訓練前) 依據上方「模型測試」的方法,決定資料分堆的方式:訓練用(Training)、驗證用(Validation)、測試用(Test)。此處可參考:【Day 27】

Course - Launching into Machine Learning

第二章節的課程地圖:(紅字標記為本篇文章中會介紹到的章節)

  • Practical ML
    • Introduction to Practical ML
      • Introduction
    • Supervised Learning
      • Supervised Learning
      •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
    • ML History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Linear Regression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Perceptron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Neural Networks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Decision Trees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Kernel Methods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Random Forests
      • Short History of ML: Modern Neural Networks
      • 討論提示: Modern Neural Networks
    • Module Quiz

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

課程地圖

  • Practical ML
    • Supervised Learning
      •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

今天我們要來更細部的解說Regression與Classification的差別,昨天已經有先做簡單的比較了。

一樣先講結論,想看詳細說明或例子再往下拉吧~

不論是regression problem或classification problem,
皆是屬於監督式學習(Supervised Learning)的問題。

問題種類 regression problem(回歸問題) classification problem(分類問題)
答案(label)特性 預測的答案(label)為「連續」值 預測的答案(label)為「非連續」值
利用資料的方式 我們使用數學函數組合不同的features,預測出一個「連續函數」作為我們結果的label 我們用features創造一個決策邊界,這個邊界幫助我們區分(分類)出結果label
訓練目標 最小化「預測的結果」與「實際的結果(label)」的誤差 最小化「誤分類(misclassification)」的數量,也就是「預測的分類」與「實際上的分類(label)」的誤差要為最小。
常用的計算誤差方法 均方差(mean squared error) 交叉熵(cross-entropy)
學習類型 監督式學習(Supervised Learning) 監督式學習(Supervised Learning)

一樣的我們再整理一下:

Supervised Learning(監督式學習) Unsupervised Learning(非監督式學習)
有預設可能的答案(label),用「資料」做label的預測(學習目標) 無預設可能的答案(label),通常是將「資料」做分組(分群),再來依據分佈的結果說明「發現(學習目標)」。
預測問題可能的答案(predict) 描述問題(資料)的分佈現象(description)

Regression problem

一樣我們先從昨天的例子來看,
我們想從其他資訊features預測tip的價格
tip是我們的預測的目標,也就是我們的label
也因為tip是連續值,所以這是個regression problem

在regression problem中,我們的目標是使用數學函數去組合不同的features
這樣我們就能預測出一個連續值作為我們結果的label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916/20120424Qucv2dDi1k.png

我們先稍微把問題簡化一下,假設現在只考慮一個feature: 帳單(bill)
而這個問題的數學函數結果正是上圖中顯示的綠線,我們可以從綠線看出bill與tip的關係。
更近一步的我們就可以從bill去預測tip會有多少。

而現在這題目因為只考慮一種feature,只有二維的線性關係,線性也表示著連續的結果。
我們可以考慮更多的features,這個結果也會更多維度。

在regression problems中,我們的目標是最小化我們「預測的結果」與「實際的結果(label)」的誤差,
我們常用的計算誤差的方法叫做均方差(mean squared error)


Classification problem

一樣也是昨天的問題,另外一個我們提到的例子,
我們想從其他資訊features預測「顧客的性別」
「顧客的性別」是我們的預測的目標,也就是我們的label
也因為「顧客的性別」是不連續值,所以這是個classification problem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190917/20120424eO4Mk6dvo3.png

我們看與上面一樣的圖,我們想用tip和bill去試著預測顧客的性別,
但我們會發現這是個不好的idea,我們的仔細看這張圖裡面,
男女的分佈非常的不明顯,所以結果一定也不太好。

這個例子就很好說明了當我們想預測的東西「不是連續」的差別,
性別是一個不連續的資料,當作為我們的預測的目標(label)時,
這就是一個classification problem

在classification problems中,我們使用features預測的結果不會是一個連續的值。
我們用features創造一個抉擇邊界,這個邊界幫助我們區分(分類)出結果label

在這個例子中,一樣我們也會畫出一條線,而這條線的兩側會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類別(class),
例如隨便假設tip比0.18倍的bill值還大(紅線),我們就預測這位顧客可能是為男性,
(當然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預測結果明顯是錯誤的,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反例)

我們知道在這個例子中抉擇邊界(紅線)應該不會是線性的(non-linear),
在這張圖中我們取黃線部分的結果會是更好的,問題是我們要怎麼要確定黃線比紅線好?

在classification problems,我們的目標是最小化「誤分類(misclassification)」的數量,
也就是我們「預測的分類」與「實際上的分類label」的誤差要為最小。
我們常用的計算誤差的方法叫做交叉熵(cross-entropy)。


另外,就算是預測tip,如果我們不用明確知道tip的值,
我們也可以用classification problem方式解,
假設我們可以將tip分成低中高三個等級:

  • 高:高於total bill的25%
  • 中:介於total bill的15%~25%之間
  • 低:低於total bill的15%

換句話說,我們把價格用區間的方式「離散化」了,
現在「tip等級分類」的問題就是一個classification problem,
一般來說,原來的連續feature都可以被「離散化」成為分類特徵(categorical feature)

當然,反過來將分類特徵(categorical feature)嵌入至連續空間(continuous space)也是做得到的,
這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,
但不論如何,regression與classification問題皆是「預測問題」,
對比於unsupervised problems的「描述問題」,方向是截然不同的。


參考資料


上一篇
【Day 15】 Google ML - Lesson 1 - Supervised Learning 與 Unsupervised Learning 監督式學習與非監督式學習的介紹和比較
下一篇
【Day 17】 Google ML - Lesson 3 - 多維度線性回歸解(N-D Regression), 交叉熵(cross-entropy)與均方差(MSE) 作為誤差函數計算所帶來的不同
系列文
Google machine learning 學習筆記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